往日矿机档口热闹非凡的电子市场,如今门庭冷清。
做矿场基建生意的人,开始怀念那个绝不还价的时代。
但那个时代,似乎正在渐渐远去。迎接他们的,是冰冷的现实——冬天,真的来了。
有从业者认为,面对寒冬,中小矿工都会在今年年底前出局,未来是巨头的天下。
也就是说,矿业即将迎来一个资本为王的时代。
01 寒冬来临
“我准备卖两个矿场。”罗军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。
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山里,他有3个矿场。它们规模都不大,加起来一共几万台机器,其中的大多数是客户托管的。
“两个矿场,不包括机器,我报价60万,有客户说40万,我没卖。”罗军说,“成本还46万呢。”
经历了两年在深山中“茹毛饮血”的日子,他赚了一笔钱。下一步,他打算换个行业,过正常人的生活。
促使他转行的直接原因,就是区块链寒冬的来临。
他发现,今年矿场的生意比去年难做多了,“毛利率下降了40%~50%,净利润下降了30%。而且回本周期越来越长,风险也越来越高。”
在过去,他经历过两次特别恐惧的时刻,一次是“9·4”,一次是政府要清查矿场的传闻传来后。那时,他几乎整晚睡不着觉,焦虑不堪。
但那时,收入还算可观,他也没有放弃。现在,他坚持不下去了。
“开矿场本来是一件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事,现在高收益没了,只剩下高风险了。”罗军说。
除了这些,让他决心转行的原因还有很多。
其中一个是生命安全问题——在大山里工作,出去一次要开十几个小时的车,还都是泥路。仅在今年夏天,他就遇到了三次山体滑坡。
“我怕我有一天会死在路上。”罗军说。
当地的治安问题,也让他缺乏安全感。他周围已经发生了多起矿机被盗事件。
让他转行的另一个原因,是家人和女友。
刚开始开矿场时,他遭到了家里人极力反对。父母告诉他:“不准做,比特币是传销。”
有些讽刺的是,“后来我赚到钱了,他们就不反对了。”罗军说。但远离父母,他会时常担心他们的身体。
因为开矿场,女友也和他分手了。
“她觉得我做事不靠谱,也有可能是她对这个行业不了解。”罗军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。
在开矿场之后,他每天要么陪客户聊天,要么去山里处理事务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打电话或者开车,很少有时间陪她。
“我也不知道怎么跟她沟通,只能告诉她这个东西赚钱,但是要让我讲得很透彻,我也做不到。”罗军说。
转行之后要做什么,罗军还在考虑。他想在成都开一家连锁超市,或者是酒店。离开荒野,重回人群,会让他安心。
在距凉山1700多公里的深圳华强北,卖矿机的商家,也正在经历一场大撤离。
2017年比特币暴涨,华强北的矿机生意也变得火爆。其中最有名的电子市场,是有“全球最大的矿机集散地”之称的赛格。在这里,很多矿业公司开设了形象店,业内流传着一句话:“买矿机,到赛格。”
“最多的时候,在这儿有180多家卖矿机的柜台。”小吴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。
她在这里上班,亲眼见证了一家家矿机销售档口的关闭和市场的凋零。
“现在赛格卖矿机的档口已经没什么人了,非常冷清。”小吴称,尤其是这几个月,很多小矿机卖家撑不住了,陆续撤柜。
华强北矿机市场的命运,是整个挖矿行业的缩影。
多年以来,数字货币圈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,它完整、精密,几乎应有尽有,在某种意义上,链条上的每一环,都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而截至2018年11月2日,全球数字货币总市值为205.6亿美元,较年初的最高点,已跌去75.2%。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。
现在,陈小武的日子也不好过。他做的是矿场的基建生意。
矿场的基建成本是按机位的数量算的,一个机位的建设成本500元。“以前都是客户上门找我们,现在得我们自己去找客户了。” 他表示。
他觉得,比特币的行情决定了一切。而现在比特币只有6400多美元,距离去年20000美元的高峰,跌去了60%多。
“矿工们的寒冬真的来了,尤其是那些中小矿工。”他说。
02 中小矿主难逃出局
“中小矿主出局是历史的必然。”圈内知名矿工老吴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,“这一步,基本会在今年年底之前走完。”
在老吴看来,拥有几千、几万台机器的小矿场,都逃不过出局的命运。
“活下来的大矿工们会把算力垒上去,整个市场会进一步洗牌。 ”老吴说,“挖矿业将进入一个资本为王的巨头时代。”
他身边的几大矿机供应商,都在考虑利用矿机成本优势转向去挖矿了。要想跟这些矿机供应商背后的大矿场竞争,小矿场必须跟着提升算力,迭代机器。
“因为挖矿最核心的商业模式,就是比拼电价和单位算力的采购成本。”老吴说。
如果不更新迭代矿机,单位算力的电费已经超过了挖到的比特币的价值,注定亏本。
以有1万台机器的矿场为例。一台S9矿机一天要用40度电,如果电价一度0.4元,就是16元,1万台机器一天的电费就是16万元,一个月就是480万元——以现在的比特币价格计算,这相当于近110个比特币。
而这1万台机器,一个月只能挖到130多个比特币。扣掉矿场运营成本,连买机器的钱都赚不回来。
老吴表示,现在已经出现一部分单靠个人资金,或者单靠某个机构投资的矿场撑不下去的情况了。
只有手握充足的资金,才能度过这个寒冬。巨头时代即将到来。
在非常时刻,很多矿场的行为模式正在改变。
在过去,很多矿场都会囤币,矿主宁可节衣缩食、负债累累,也要守着手里的比特币,一个都舍不得卖。
但现在,很多矿场都在卖币。因为没有人知道,币价会不会继续一路下跌。
隆冬时节,各个矿场之间的价格战,也打得愈发激烈。
“最近电价压得越来越低,以前都是4毛多,现在3毛6都有了。”矿工吴迪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,矿机托管已是一片红海。
不同地区、不同规模的矿场,拿到的电价不一样。价格战一旦开打,利润空间势必被进一步压缩,高价拿电的矿场会先出局。
矿场想要活下去,不仅需要充裕的资金,可能还需要坚定的信仰。
03 把算力Token化
老吴认为,在未来,只有三类矿场可以活下去。
第一类背靠矿机厂商,比如比特大陆。在熊市,它们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拿到矿机,优势得天独厚。
第二类,金主是灰色资金。
“灰色资金,指的是想出境这一类的资金。如果这些钱出不去,有人就会选择通过挖矿的途径出去。”老吴说。
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计较回报率的。熊市的时候,资金方宁愿亏损一些;牛市的时候,也许还能赚个几倍。
“如果说你测算的静态收益是10个月回本,过了这段时间,哪怕无法全部回本,起码资金都出去了。”老吴告诉一本区块链记者。
第三类,是采用创新模式挖矿的矿场。
传统挖矿需要个人购买矿机,寻找便宜的电力所在地,建设矿场;或者将矿机交给中小型矿场托管,用户支付电费、维护费及后续管理费。
而老吴的新兴矿场,已经在采取算力租赁的云挖矿模式。用户不用再去考虑电价、矿场选址等问题,通过APP,就可以直接租用比特币矿机算力。
“我们在全世界有14个大型矿场,对电力和矿机的成本控制程度,以及矿场的规模化、标准化程度,都非常高。”老吴说。
在这样的模式下,挖到的币,是用户和矿场平分。用户的挖矿收益会直接分配到个人账户,可自由提现。
除了租赁算力,他的矿场还发行了一种算力币,公链是和比特币算力铆定。
“相当于是把算力Token化了,和平台币模式有类似之处。”老吴说。
他认为,这样一来,矿场就将自身数字资产化了,也在二级市场解决了算力资产的的流动性问题。
“真正考验我们的,是规模化和成本控制的能力。”他表示。
春秋战国的喧嚣,逐渐沉寂。
这轮大洗牌之后,区块链世界必将迎来一个比特币算力更加集中的时代。
现在看来,去中心化的世界,将越来越像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。
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区块链的世界,也会如此吗?(一本区块链)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